64. 第 64 章 引为知己(3/4)
症用药,一下子让小徒弟,理解了病情的关键。——对症!
简简单单两个在,却是要一个医者,行医数载才能明白的道理。
有时候甚至你让这些医者说,他们也是说不懂道不明这些理的,华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数日为候,以时间长短教导徒弟用药。
用的药也是遵循古法,不乏毒物以毒攻毒。
但这样的计量,华佗行医多年资质聪慧,用起来得心应手,自然没有后顾之忧。
可徒弟为初学者,师傅怎么教导他就怎么学,师傅怎么用药,他就怎么用药。
若是跟在华佗身边直到成熟出师还好,要是中途离去,有良心敢质疑着的,说不定日后还能根据行医的经验纠正过来,胆子小一点注重权威的不知日后会是和光景。
正是相同了这一点,华佗才对张仲景的辨证六经,心服口服。
他的医术近用损人,后人为可学,张仲景的医术以症治人,后人可学。
正是此时,华佗也恍然,原来所谓的根据临床症状诊断病人是此事。
不过认可归认可,辩论赛结束后,华佗和张仲景的讨论依然在,除开汗,他们还有吐、火、水法对于伤寒的治疗可以讨论。
其中关于伤寒的治疗,他们在方法上达到了惊人的一致,不过执行上稍有不同。
由于已经相熟,二人就不在“矜持”时常吵的唾沫横飞,要不是二人的徒弟拉着,东汉末年充沛的武德,也不是不能上演一下。
不过好在医家、墨家等实践学派和存学术论学派还是不同的,他们讲究实践出真理。
在张仲景和华佗纷纷下场为病人治病。
华佗以摩膏火炙、汗、下同用合治疗病人……
张仲景以火摩身体,酒服如杏核一枚,认为两病必有先后,当发表攻表,发里攻里,以急症着为先……
当然二者都是当代神医,经过二人之手,尽管用的药和方法都不一样。
病人却都痊愈了。
双方自然是平手,师傅比完就到徒弟。
由两人徒弟负责的病人,相比起师傅运用高超的医术,使病人恢复的又快又好,他两就有点差强人意了。
张仲景的徒儿还好,病人病程虽然久,可病好歹治好了,华佗的徒弟虽遵照着,华佗的教导治病。
但还是缺乏经验,里症表治,只是治疗到了病人的皮毛,病症尚未去除,即使表面上看起来好了,但还随时有复发的可能性。
自此华佗在心里发誓,按自己的教法,出师之前,徒弟决不能放跑了,不然就是霍霍人啊!
在无数次的医术讨论之中,华佗和张仲景足见学习到了对方医术的精妙之处,不由得感慨:“既生我,又生君,实乃人生大幸。”
遂引为知己。
又在不断的探讨医术的过程中,通过反复试验的实验,二人合力调配出了,汞合金的配方。
制作出了一款,用汞最少,计量即使出事也不足以致命的汞合金。
美中不足的是,关于如何填牙、如何将牙蛀掏出,如何避免天幕提到空隙,会产生龋齿的方法,尚且还需要讨论。
不过在长沙呆了许久华佗,最终还是,闲不住,在药做好后就决定,继续去云游天下,为天下的百姓治病。
临走前,华佗学走了六经辨证后,也将自己的毕生所学交予张仲景,并嘱咐他可将之传给认可的人。
张仲景得了书,感慨万分。
虽然他们都不是吝啬于,传授自己所学之人。
但这个时代,一门学说、一门手艺是需要经过千锤百炼,如传家宝一样的东西。
除非到了临死前,不然都不会轻易托付给外人。
一是因为不确定,还有没有需要补充的内容。
二也是因为传承,想要选取一个符合心意,能学会自己所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