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 地理(十三)(2/5)
着这些人在要交出去的粮食的税上动手脚的,在合理的范围内,先囤一部分,这样要缴的税收就会少点,而沛县这里的官员在萧何的带领下都勉强能算是好人,不太关注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情。但是正等到他以为自己的劝说卓有成效的时候,发现这些人根本就是先答应下来,然后不管。
估计是以为他对秦朝的法律不熟悉,是个专注于研究知识的,也对他比较宽容。
但是,张良并不需要这种宽容,也不需要这些人不理解但是尊重他的“个人爱好”,更不需要他们替他在萧何面前求情。
这太离谱。
在外面的也是,那些人因为没有教学的这层关系在,对他就没有那么宽容,直接是被各种撵。
回来也是因为对那些人都没了期待,准备在沛县,先解决这些更好说话的人。
说不定帮助他们认清这大秦的真面目,就会跟着他一起造反呢?
刻意骗过自己的事情,被天书一下子揭穿了,这些人不是不懂,正是因为太懂了。
他们是发自内心觉得,秦朝比战国时期的统治更好!
这……这怎么可能,秦朝该有的压迫一样没少啊?
那长城,明明可以让蒙家军修,那么多人呢,但是非要加重黔首的徭役,这种行为怎么会被大众接受?
还有那些水利设施,比在秦国时期更多的水力,投入进去的,全是要服役的黔首。
更别提赋税什么都没减轻,管的还比之前都严格,这些究竟是怎么忍耐的,为什么能忍耐。
是黔首不如贵族有气节吗?
张良回忆之前,实际上他自己也没有发现贵族的气节在哪里。
大秦攻陷六国,一开始并没有让贵族也献上自己的东西,只不过是对贵族的出行有了限制,处于各种考虑。
但是贵族的尊严并不会因为别人指手画脚的区域是大是小而改变,但是会因为这样而决心反叛。
也就是那个时候,有很多人跟张良说,灌输作为第一个被灭的国家有多么憋屈,这背后都是大秦的暴虐导致的,是大秦的私欲。
就那样,一遍遍地被迫了解两国直接的“血海深仇”,张良成了现在这样。
不愿意相信大秦对人,比原来的六国要好很多,即使他现在参与的,就是大秦的“福利设施”中的一部分。
六国有关心到底层的教育问题吗?会只收一点东西,就无私地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别人吗?
这些都不要过脑子,张良都知道不会。
但是他坚定地觉得,如果没有天书,嬴政也不会,这想法,倒也没错。
只不过,用自己脑内的预想,来揣测已经做了开办学校这样行为的嬴政,换个世界背景会不会依旧开办秦朝,而如果没开,这个世界也是作秀而已。
这样的想法,实在是不可取。
毕竟“论心无完人”,这个道理没有人比张良更懂,也没有人比张良更不愿意懂。
张良在天书的屡次提点下,不得不直面这个问题,那就是他似乎是没办法推翻大秦了。
在沛县,同样要面临这样问题的,还有范增。
之前也说了,范增比张良更快地接受了这件事,那就是推翻大秦这个任务完不成了。
张良痛苦,不愿意相信,所以逃避。
范增也痛苦,不过范增选择相信,然后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
范增选中了跟着刘邦混吃混喝,努力多货些时日,一点能见到大秦分崩离析的现场。
毕竟从天书的评价里面,嬴政到了晚年也依旧没有昏聩,但是他总会死!
也是卑微,范增都这么大年纪了,还是只能等着嬴政有一天死掉,这样继承人即位。
即使是被夸的天花乱坠的公子扶苏,范增也清楚他是没有那个能力的。
嬴政虽然是那种说一不二的强硬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