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张仪的结局及秩事(1/4)
秦武王元年(前310年),在秦国的朝堂之上,风云变幻,大臣们日夜不停地诋毁张仪。这些大臣们或是对张仪权倾朝野感到不满,或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考量,纷纷上书秦武王,历数张仪的不是。与此同时,齐国又派人来责备张仪。齐湣王认为张仪在背后搞鬼,破坏了齐国的利益。此时的张仪,犹如惊弓之鸟,深感自身的处境危机四伏,害怕被秦武王处死。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张仪并未坐以待毙,而是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和卓越的谋略,趁机对秦武王献上了一策。他恭敬地对秦武王说道:“为秦国国家着想,必须使东方各国发生大的变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如今,我听闻齐王对我恨之入骨,只要我在哪个国家,他一定会出动军队讨伐它。所以,我希望让我这个不成才的人到魏国去。齐国必然要出动军队攻打魏国,到时候魏国和齐国的军队在城下混战,双方都陷入战斗的泥沼,谁都没法回师离开。而大王您就可以利用这个间隙,出其不意地攻打韩国,打进三川之地。军队开出函谷关后,不要攻打别的国家,直接挺进,兵临周都。周天子孤立无援,一定会献出祭器,以图自保。大王就可以挟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图户籍。如此一来,这是成就帝王的功业啊。”
秦武王听了张仪这番话,仔细斟酌后,认为他的计策有一定的可行性。为了实现这个计策,秦武王决定送张仪到魏国。他精心准备了三十辆兵车,护送张仪前往魏国。
当齐湣王得知张仪到了魏国,果然如张仪所预料的一样,立刻出动军队攻打魏国。魏襄王得知齐军来犯,惊恐万分。在这危急时刻,张仪镇定自若,他安抚魏襄王道:“大王不要担忧,我有办法让齐国罢兵。”于是,张仪派遣他的门客冯喜到楚国,然后再借用楚国的使臣前往齐国。
楚国使臣见到齐湣王后,说道:“大王特别憎恨张仪;虽然如此,可是大王让张仪在秦国有所依托,也做得够周到了啊!”
齐湣王听后,心中疑惑,质问道:“我憎恨张仪,张仪走到什么地方,我一定出兵攻打什么地方,我怎么让张仪有所依托呢?”
使臣不慌不忙地回答说:“这就是大王让张仪有所依托呀。张仪离开秦国时,本来与秦王约定说:‘替大王着想,必须使东方各国发生大的变故,大王才能多割得土地。如今齐国特别憎恨我,我在哪个国家,他一定会派出军队攻打哪个国家。所以我希望让我这个不成才的人到魏国,齐国必然要出动军队攻打魏国,魏国和齐国的军队在城下混战而谁都没法回师离开的时候,大王利用这个间隙攻打韩国,打进三川,军队开出函谷关而不要攻打别的国家,直接挺进,兵临周都,周天子一定会献出祭器。大王就可以挟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图户籍,这是成就帝王的功业啊。’秦王认为他说的对,所以准备了兵车三十辆,送张仪去了魏国。如今,张仪去了魏国,大王果然攻打它,这岂不是让秦国在内部疲惫困乏的情况下,对外攻打一个与自己暂时建立邦交的国家,广泛地树立敌人,祸患殃及自身,却让张仪得到秦国的信任吗?这就是我所说的‘让张仪有所依托’呀。”
齐湣王听了使臣的一番分析,陷入了沉思。他仔细权衡了其中的利弊,发现齐军攻打魏国,确实让秦国得利,而自己却陷入了被动局面。最终,齐湣王赞同使者的说法,下令撤军,解除了对魏国的包围。
张仪出任魏国相国一年以后,秦武王二年(前309年),张仪在魏国病逝。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凭借着卓越的谋略和权术,在战国这个大舞台上纵横捭阖。他以连横之术游说各国,为秦国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虽然他的一些行为可能被视为不光彩,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