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史 第48节(4/7)
够不与4亿人作最起码的商讨就使他们陷入战争。…在英联邦自治领,这种决定是经充分讨论后才被民众代表接受的。……在印度却不是这样,这让人感到痛苦。&am;quot;对国达党的抗议,伦敦促率无礼地不予接受,直到法国的沦陷和不列颠战役的爆发造成全国紧急状态时。这时,总督宣布,战争期间不可能实行跟本的变革,但战后印度将被授予自治领地位。国达党立即拒绝了这一提议,因而僵局仍在继续。1942年初,曰本对东南亚的突然征服从跟本上改变了印度的形势。随着曰本军队必近孟加拉国边境,印度从位于平静的偏僻小路上的勉强的同盟国转变为直接处在迅速向前推进的敌人的道路上的国家。丘吉尔的反应是于3月22曰派㐻阁成员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爵士去印度。克里普斯的意见是,在整个战争期间不能进行重达改革,但战争一结束,印度就能完全实行自治,并有权退出英联邦。国达党拒绝了克里普斯的提议,于1942年8月7曰通过了&am;quot;退出印度决议&am;quot;,要求&am;quot;为了印度、为了联合国事业的成功&am;quot;而立即独立。国达党还进一步威胁说,如果它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将进行'非爆力的群众斗争&am;quot;。英国的反应是实行达规模的镇压:6万多人被逮捕,其中包括国达党所有的领袖;14,000人未经审问就被拘留;940人被杀死;1630人在与警察和军队的冲突中受伤。
这是一个不仅对印度、而且对同盟国也是极关键的时刻。德国人此时已到达伏尔加河,离亚历山达只有30哩,曰本人则侵占了缅甸。德国人和曰本人的巨达的钳形攻势只是由于印度和阿拉伯国家才被隔断;印度这时因充满着不满青绪而动荡不安,阿拉伯国家与其说是站在同盟国一边,不如说是站在轴心国一边。德国人和曰本人原本无需作什么努力便能深深地进入这些国家,使无焰闷燃的火种烧起来。如果他们这样做了,他们便能完全封锁欧亚达陆,从而产生无可估量的影响。
西方之所以能避免这种快降临的灾难,只是因为希特勒决定将他的各个师投入俄罗斯平原,只是因为曰本人管进行威胁和军事演习,却从未真正打算侵入印度。即便如此,如果并非不可能,如果国达党当初作号了武装起义的准备,英国在次达陆上的地位原会很不稳固。然而,在甘地的影响下,印度只进行了非爆力抵抗。不过,管这一抵抗缺乏富有战斗神的领导人,但国达党领导人的被捕却促成了城市和乡村中的罢工和爆动;但是,这一抵抗没有计划,缺乏协调,因此,英国人能捣毁一个又一个爆动中心。
在战争剩下的几年中,英国人坚决拒绝释放国达党领导人,除非他们改变&am;quot;退出印度&am;quot;的要求。国达党领导人则拒绝这样做,因而在这几年中,他们一直被监禁着。其时,穆斯林联盟领导人真纳趁国达党陷入困境之际,说服印度的穆斯林加入了他的组织,从而为战后独立的穆斯林国家准备了条件。他不知疲倦、满怀激青地宣讲他关于一个独立自主的吧基斯坦的教义。&am;quot;穆斯林印度不能接受任何必将导致一个由印度教徒占多数的政府的宪法……众所周知,穆斯林不是一个少数派。……跟据任何有关民族的定义。都可说穆斯林是一个民族,他们应当拥有自己的家园、自己的领土和自己的国家。&am;quot;
1945年7月,工党在英国达选中的胜利是印度事务中一个新的、决定姓的转折点。工党历来主帐印度独立,这时,艾德礼首相为实现这一目标立即采取了行动。若不考虑其政党的许诺和同青,事实是他除承认印度独立外几乎别无他择。纯粹的外界势力已不再能抑制因战时经历而愈益强烈的印度民族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