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资源经纬:南美腹地的多元开发与利益交织(2/2)
钢,用港口的仓库交换奎宁。林远选择性接受:盐场对殖民点有用,就换;但锰钢的配方绝不泄露,只卖成品。印第安部落则通过采集橡胶、金鸡纳,获得了比采矿更高的收入,克丘亚部落用卖橡胶的钱,给自己的护矿队换了二十支蒸汽步枪,成了殖民区外围的“屏障”。这日,林远在新明区的“资源调度中心”,看着各类物资的流向图:硝石、硫磺北运,锰钢西输,橡胶、奎宁东销,而从大明运来的丝绸、茶叶,则通过印第安商队流向内陆。电报机传来消息:北境用南美锰钢造出的新铁轨,使用寿命比原来延长了一倍。
夕阳为红河谷的矿场镀上铁锈色,蒸汽与矿尘在河谷间弥漫,远处的橡胶林传来印第安人的歌声。林远知道,资源的多元开发,已让大明与南美这片土地形成了更深的羁绊——不再是简单的“掠夺”,而是“共生”:大明需要这里的矿藏,这里需要大明的技术;移民需要奎宁抵御疾病,印第安人需要铁犁改善生活。这种羁绊,比铁轨更坚韧,比炮舰更持久。
夜色中的矿场,蒸汽灯与火把连成一片,照亮了正在加班的矿工。林远站在山坡上,望着资源图上不断增加的标注,突然明白:开发不是征服,而是理解——理解这片土地的馈赠,也理解如何与这片土地上的人共处。当每一种资源都能惠及双方,当每一条商路都能带来共赢,南美才真正成了大明的“远方家园”,而非仅仅是矿砂的来源。而这一切的起点,不过是那把捻起硝石粉末的手指,带着对土地的敬畏,也带着对未来的笃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