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安妮坊小说网

安妮坊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物流之王之再续前缘 > 第179章 铁轨织网:纵深铁路与殖民区的血脉贯通

底色 字色 字号

第179章 铁轨织网:纵深铁路与殖民区的血脉贯通(1/2)

    铁山堡的蒸汽锤刚落下最后一锤,一根铁轨连接板带着余温被吊上轨道车。林远用卡尺量过接口的弧度,误差控制在半分以内——这是能让铁轨在山地急弯处平稳衔接的关键。他抬头望向远处的丛林,那里的勘测队正用蒸汽钻机开辟路径,一条虚线在地图上从铁山堡延伸至安第斯山脉深处,与牧原寨、铜溪屯的轨道虚线交汇,最终在新明区形成一个完整的菱形网络。“殖民点是骨架,铁轨是血脉,”他对铁路总办说,“这张网织成了,南美内陆才算真的通了。”

    将铁路向内陆纵深延伸的计划,早在连营布局时就已酝酿。上次“铜溪遇袭”后,援兵虽靠蒸汽自行车赶到,却因缺乏重型武器延误了时机——林远由此断定:“没有铁轨,联防就是空谈。”他在给朝廷的《南美铁路扩编奏》里算了笔账:修通铁山堡至铜溪屯的穿山铁路后,搭载蒸汽机关炮的轨道装甲车两小时就能驰援,比原来的骑兵快三倍;而牧原寨连接新明区的草原铁路,可让牛肉运输成本再降四成。奏报附上的铁路图,用不同颜色标注了“主干线”“支线”“预备线”,像血管一样遍布殖民区。

    朝廷的批复带着务实考量。万历皇帝朱批“铁路为拓殖要务,需兼顾工费与实效”,工部拨来的“铁轨专款”优先保障主干线,还从北境调来了三十名经验丰富的铁路工匠——他们曾参与过漠北冻土铁路的修建,擅长应对复杂地形。最关键的许可,是“允许征调印第安部落劳力”,但严令“需付工钱,不得强征”,这让林远得以组织起一支由大明工匠带队、印第安人为主力的施工队,人数逾两千。

    铁路向纵深推进的难点在“穿山越岭”。铁山堡至铜溪屯的路段要穿越三座山,格物司的工程师设计了“螺旋隧道”——铁轨在山中绕圈上升,既降低坡度,又避开断层;遇到深谷,则架设“悬索铁桥”,桥身用秘鲁钢(掺了铜的铁矿合金)打造,能承受轨道装甲车的重压。印第安劳工起初不敢走晃动的铁桥,工匠们就先让装甲车空车驶过,看着钢铁巨兽稳稳当当,他们才敢扛着铁轨上桥,嘴里还念叨着“铁牛比山神还稳”。

    草原铁路的修建则透着“因地制宜”。牧原寨到新明区的地势平缓,却多沼泽,工程师们借鉴了江南“圩田”的法子,先铺一层松木排,再垫上铁矿渣,最后才铺铁轨,既防沉降,又就地利用了矿场废料。轨道旁每隔五里挖一口“蒸汽井”,既供施工队饮水,又能灌溉周边的苜蓿地——这些牧草长大后,正好作为牧原寨瘤牛的饲料,形成“铁路养牛,牛养铁路工人”的循环。

    铁轨网络的“互联互通”藏着精细算计。主干线采用统一轨距(与北境铁路一致),方便日后跨洲运输;支线则用窄轨,节省材料;所有铁轨的连接板都刻着编号,哪段出了问题,能立刻从铁山堡调配件更换。更巧妙的是“调度系统”:每个车站都有“信号塔”,白天挂不同颜色的旗子,夜间点不同颜色的灯,规定“蒸汽机车靠右行”“下坡车让上坡车”,这套规则后来被西班牙殖民当局学去,用到了他们的简易轨道上。

    铁路带来的变化远超运输本身。铜溪屯的铜矿砂通过支线汇入主干线,再运往利马港,运输时间从十天缩至三天,损耗率从一成降到半成;牧原寨的牛肉用“冷藏轨道车”(车厢夹层填着安第斯山的冰块)运到新明区,再转销内陆,价格比原来低了两成,连西班牙殖民者都来批量采购;最意外的是“铁路集市”——轨道旁的临时站点渐渐成了交易点,印第安人用皮毛换铁轨工人的工具,汉人则用玉米饼换部落的草药,连语言不通的人,都能靠比划着讨价还价。

    西班牙人的态度从“抵制”变成“依附”。利马总督起初禁止铁路靠近他们的矿区,却发现自己的铁矿砂靠骡马运输,成本比大明高太多,最终不得不主动提出“接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推荐本书加入书签
  新书推荐:签到天牢,出狱便无敌 我在魔法门世界当领主 苟在神鬼世界当武神 九九天雷下回归地球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重生2014,暴富从世界杯开始 都回到58年了,我还不能躺平 信仰大爆炸 山野风情小傻医

设置

字体样式
字体大小